close

回頭登入了關閉很久的無名,看到了這篇六年前上大學前(2006)所寫的文章,忍不住想把它挖出來再分享一次。六年前和六年後,我們的社會改變了多少?

--

八年前寫的文章啊 ... (菸)

-

在台灣唸書念了八年,體認到『標籤』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重要元素。
隨著年紀漸長,身邊的朋友也都一個接著一個的接受學測、大考的洗鍊;每每在考完後,人人見面的第一個話題是:學測考得好嗎?可以上哪間學校?等到分發推甄成績出來了以後,上人們口中的『第一志願』的人,我們微笑大聲說恭喜。而面對那些沒有上了人們口中所謂的『好學校』的人,我們尷尬的一樣面帶微笑,虛偽的說:那間學校也不差!而當我們在閒聊中提起了哪個人,通常開場白都是:那個學測考了286分的人!或者是:那個上了哈佛的人!我們不再以人們的本質來認識他們,相反的,我們以他們的成就來認識他們,而大多數時候,那些成就並不代表他們真正的自己。

大多數的台灣人為了上好學校而用功,為了配合眾人的期望、世俗的眼光而努力,卻往往忘了自己想要的是什麼,沒有目標。我們流於俗套,我們忘了停下來享受世界的美好,汲汲營營的去追求在長輩、眾人眼中所謂的『好的』,卻從來不曾想過什麼是對自己好的。我們對於這些『標籤』的刻板印象成了私自妄下評語的罪惡,上了建中、台大的人叫做『聰明』;念高職、五專二技的人叫做『不會唸書』,但其實有些時候,這些世人口中的『不會唸書』的人,比名校出品的學生更懂得享受生活。因為他們不見得是不會讀書,他們只是選擇他們自己想要的、想做的。

學生沒有明確的目標,因為一切都只能看成績,成績好才有資格上好學校。可是,這些『好學校』真的對每個人都好嗎?它們真的適合你嗎?往往這些好學校除了擁有好的標籤,讓人一聽就鼓掌敬佩,或許裡頭的教育水準也是一流,但是這樣你就能得到快樂嗎?

在美國的這幾年,隨著大學考試一步一步的逼近,不免俗的,美國人也會問我類似的問題,只是他們問的不是:你SAT考幾分?可以上長春藤名校嗎?相反的,他們問的是:你想去哪裡?

是啊!想去哪裡?我說,我想去城市裡,我喜歡城市的喧鬧、城市的孤寂、城市特有的節奏和氣味。他們又會問:那麼你想念什麼?我說:我想念音樂。最後,他們才會問:Where do you want to go? (你想上什麼學校?)請注意,他們是問你『想』上什麼學校,而不是你『能』上什麼學校。他們強調的是happy college life,而不是famous college brand。上了名校固然是可以為日後求職加分,但是如果裡頭的環境不是你真的想要的,你會快樂嗎?

在美國,有些人在高中畢業後會選擇休學一年,可能去泰國做義工、在家鄉的小店裡打打工賺取人生經驗,或是去別的國家學語言,享受不同的人文氣息,換個步調。前一陣子才聽說有位考上耶魯大學的學姊目前正在休學中,放自己一個大假從紐約開著車,一路開到加州。流浪,又何嘗不好?

我有很多台灣朋友,到了高二了還是對自己的未來沒有明確的目標。問他想念什麼?『不知道呢...就念商吧!比較有出路。』再問:沒有特別喜歡什麼嗎?『沒有吧,什麼都沒有,不過念醫生好像錢可以賺比較多,就念醫吧!』物慾,往往也是人們選擇未來道路的影響因素之一。為了賺錢,我們選擇做醫生、考律師,我們唸書念得痛苦只是為了成為名流、擁有舒適的生活,甚至名牌享受。表面工夫做足了,心靈卻是貧乏的。我們忘了體會生活中的細微,忘了用真誠的角度看人。

很多人羨慕我找到了目標,有了方向。其實人人都可以,只是在於你願不願意去嘗試。『恐懼去嘗新』是人類個性裡面很失敗的一部份,多嘗試,多看世界,你才會找到自己想要的是什麼,而不是盲目的跟著潮流走。
或許在最終,當我們在對話中提起了誰,我們終於不會再用『那個上了哈佛的人』來形容他,而是那個『唱歌很好聽的人』,或是『那個很喜歡笑的人』。

而我們也不會再問:你的成績可以上哪裡?而是:你,想去哪裡?


(Originally posted on May 8, 2006 @ wretch.cc)

-

九萬Facebook Page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九萬 的頭像
    九萬

    九萬流浪的理由

    九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