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萬現居上海,從事鋼琴教學工作,曾旅居紐約十年。

任何合作邀約,或有關鋼琴、上海&紐約生活的問題都歡迎來信 :)

joannetchen@gmail.com

目前分類:隨便觀察 (5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這世界上沒有什麼不能改變的事情,即使那件事情是你從小到大都以為的真理。

我想先邀請大家本週六(2016年12月10日)一起加入在凱達格蘭大道的讓生命不再逝去,為婚姻平權站出來音樂會,尤其如果你是異性戀也支持著婚姻平權,更希望你可以一起加入,讓正在為自己的權益奮鬥的朋友們知道他們並不孤單。

15319284_10205860845079211_6639610464137015299_n.jpg

以前在美國念高中時,學校有一對女老師,共同領養了一位女孩,這位女孩也是我的學姊。她是我認識的人之中,既溫暖又剛強的一個人。我從來沒有因為她是女性、性向或是她的成長背景就覺得她一定是怎麼樣的人。

所以別拿同性婚會影響小孩當藉口,一個善良的靈魂從來都不需要凡人創造的標籤。

文章標籤

九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undefined

剛剛無意間找到一個有趣的網站,可以在上頭比較世界各國的城市生活開銷。data都是從過去一年收集而來的,任何人都可以上去update,所以某種程度上應該算是挺準確的(除了台北在進口啤酒金額這塊的data實在寫得太低了。)

有興趣的人可以去觀察一下:
http://www.numbeo.com/cost-of-living/

比較項目分得很細,從民生用品(白飯、麵包、水、番茄、洋蔥、雞肉 ... )到治裝、房租、房價、收入,甚至健保、空汙、生活水平、犯罪率、交通 ... 基本上你可以拿世界上任何兩個城市互相做比較。

文章標籤

九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記得幾年前,紐約蘇活區出現了那家使用好萊塢巨星代言的某大品牌咖啡店,販賣著新興的膠囊咖啡機。我和朋友走進去,看著一台台精美卻要價不斐的咖啡機,心裡 OS:「這應該是有錢人或是上流社會才會買的吧?把一杯咖啡濃縮到一個塑膠盒子裡,實在是件不可思議的事。」幾年後,忽然,身邊許多人家裡都出現這種機器了,可是我卻從未有過購買這種咖啡機的念頭。(延伸閱讀:紐約喝咖啡系列文章
為什麼?我這種能躺就躺的人,膠囊咖啡機應該是最棒的選擇了,既不用磨豆子,也可以節省我需要「站著」的時間,又不用每泡一壺就要清一壺咖啡渣。而且膠囊咖啡還有很多不同的口味,不用擔心買了咖啡豆卻來不及在它壞掉前喝完,可以放很久。咖啡也是許多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,台北還曾被 BBC Travel 列為六個世界上最棒的咖啡城市之一,隨處可見的獨立、連鎖咖啡店還有便利超商的隨手杯都證明了這不是浪得虛名。我是個咖啡控,從以前還在紐約的時候就喜歡利用閒暇的時間到處找好喝的咖啡,所以回到台灣,這種便利性更讓我如魚得水。
所以,問題到底在哪?我想,有在留意台灣近年來食安問題的人應該都可以看得出來:可以放很久、不容易壞掉的東西,都一定跟「化學物質」脫不了關係;任何長得不像原物料的產品,可能都需要被重新檢視。

圖片來源:來源
膠囊咖啡起初由美國 Keurig Green Mountain 製造生產,被稱為 K-Cup,每一個膠囊只能沖一杯咖啡。去年,Keurig 靠 K-Cup 得來的收入是五年前的五倍,也就是 470 萬美元,現在,每三個美國人家中就有一戶有膠囊咖啡機。在 1992 年發明 K-Cup, 創立該公司的兩位大學生 John Sylvan 和 Peter Dragone 一開始就知道 K-Cup 的商機無限,因為他們的概念是來自香菸:香菸和咖啡一樣都是會令人成癮的物質,如果人們喜歡點燃一根又一根的香菸,那麼把一杯又一杯的咖啡濃縮進一個又一個的小殼子,就可以帶來相同的效果。
文章標籤

九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俄羅斯東正教的神父推出猛男月曆,除了為吸引教徒、增加收入,今年是將焦點放在同性婚姻法案,請大家支持愛無性別!
原文網址: http://www.ettoday.net/dalemon/post/1250#ixzz2lU34KZ1H

九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這篇文章,無關地下社會,因為該抗議的,該抱怨的,該憤怒的,都有好多人說了做了,但身為一位古典音樂工作者,經由此次事件,我不斷的省思我所追求的,也想要分享給所有的表演者,不管你支持的或演奏的是怎樣的音樂。

音樂從我有記憶以來,就一直都是我和這個世界溝通的主要方式,而尋找屬於自己的表演舞台,也是我流浪的理由之一。當然,地社的關閉,對於熱愛獨立音樂的聽眾們是一大損失,可是我不並覺得這對於表演者是一個損失,相反的,這些玩樂團的朋友應該要感到高興,因為有這麼多人願意走上街頭,為了台灣的獨立音樂發聲,這些,都應該成為自己讓自己的音樂在不受限的情形下,讓更多人聽見的動力。

一種音樂類型的存亡與否,是由聽眾來決定的,絕對不是政府或任何人可以打壓的,這就是音樂的力量。古典音樂之所以可以從文藝復興時期一直流傳到二十一世紀,是因為作為古典音樂演奏者的我們,很努力的用各式各樣的方式,想要將這樣美好的音樂保存下來,而我們最怕的,不只是沒有表演場地,還有,沒有聽眾。

無可否認的是,願意走進音樂廳裡聽古典音樂的人越來越少了。而有這麼多古典音樂表演者,卻也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站上自己想發光的舞台表演。我們所熱愛的音樂在過去一個世紀來被莫名其妙的高尚化,被擺在漂亮的音樂廳裡。我們要求好的音響設備,規定聽眾聽的時候要安安靜靜地,如果有人在樂章中間拍了手,總會遭來「嘖」的一聲。可是大家都忘了或是不知道,其實在不到兩百年前的歐洲,古典音樂一直都是人們生活的一部份。在溫馨的小沙龍裡面,表演者如蕭邦喜歡自由的和聽眾互動,聽眾們想拍手就拍手,想歡呼就歡呼,和表演者零距離。

chopin-playing-the-piano-in-prince-radziwills-salon-hendrik-siemiradzki

文章標籤

九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