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聯合新聞網登出了一段專訪,是女神陳綺貞。(新聞原稿:http://tinyurl.com/k2262h3)
而在我心裡有張榜樣單,剛在小巨蛋開完四場演唱會的陳綺貞則一直都在上頭。
陳綺貞算是台灣創作型歌手的先驅,她的作品像是「還是會寂寞」、「旅行的意義」、「太聰明」 ... 等等都堪稱雋永。新專輯我還沒有細細的聽過,但「流浪者之歌」副歌開頭三個aeolian的音也是第一次聽時就緊緊的扣住了心上的某條弦。
不只是因為從小聽她的歌,所以不知不覺地被一些理念影響著,更因為她的作品從頭到腳都只有她的味道,也始終純粹,讓我從彈琴到創作,至始至終都在追求屬於我自己的風格。從前還在黑暗裡摸索時,總是會一不小心掉入了模仿的圈套,尤其是在演奏這方面,總是不夠勇敢。因為我不是那種10歲就跟交響樂團協演的小神童,雖然在音樂這一塊我有我的天分,但我始終不是那種渾然天成的演奏家。所以一切的一切都是直到近幾年跟一些演奏資歷豐富的朋友合作、也當老師了開始教一些比較深的曲目了,才逐漸理解,所謂的「自我風格」不是莫名其妙產生的,而是必須非常清楚自己「要・做・什・麼・」− − − 而這個「要・做・什・麼・」是從速度到強弱到呼吸到articulation(這個單字術語我一直有翻譯上的困難。 在語言上是咬字發音的意思,在音樂上應該也是一樣,就是發音的動作。)到你的舉手投足,一切的一切 .... "If you can convince yourself, you can convince your audience."(如果你可以說服你自己,你就可以說服你的觀眾,)以前有位教授是這樣告訴我的。
而這也是四年才出一張專輯的女神的信念:
而除了這些,「風格」對我來說也不是無中生有,而是需要廣泛地去接觸各種類型的事物衍生出來的。比方說,當我在創作某種類型的音樂時,我不會在創作期間刻意去聽相似氣息的作品,而是保持著平常的習慣去聽一些很跳的,從交響樂、The Beatles、jazz,到印度音樂和電音,希望可以因此碰撞出一些什麼,因為靈感總是天外飛來一筆,若是平常沒有累積不一樣的素材,甚至跳出框架、學習不一樣的東西,那麼做出來的100樣東西長得都會很像。
所以在少數時刻聽到自己的音樂很像xxx(不管是風格或是某人)時,都有點開心,因為通常是我平常不會涉獵的,或是不同方向的東西。而我希望每次的作品,都可以有許多不一樣的xxx。
但這樣說起來好像就更難了,因為要怎麼樣在多變的風格中,依然讓人一聽就知道,「啊~這是妳的東西。」
看來除了不斷的練習,仍然要仰賴時間的焠鍊。
雖然身邊的長輩總是會要我規劃未來、去走一些所謂的「人生必經之路」,但從國中以來,除了音樂我就不想做別的事情啊!即使是別的事情,也要是可以滿足自己的精神,而不是單單為了生存啊!所以我要好好感受人生、好好旅行、好好的用音樂說故事,沒有什麼是為了生活,或遠大目標的 −−
因為過著自己想要的、這樣的生活,並且一輩子在音樂這條路走下去本身就是一個馬拉松式的旅程啊。
謝謝妳,女神,提醒了我一些好重要的事。
2013年10月攝于臺北中正高中 |